《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四十六)

好雨润物细无声,文化交流传友谊

 

贾建新

 

 

2011年,按照国务院文化部的部署,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将与陕西省文化厅合作,践行中央文化部门与地方省市文化厅局的互动计划,在德国弘扬中华文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一、精心策划、认真选择

 

  2011年1月,我回北京参加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会后我专程赴西安与陕西省文化厅商榷实施央地合作事宜。当讨论到陕西省文化厅要组派出什么样的艺术团体,演出什么样的节目,才会让德国观众接受并产生共鸣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久负盛名的陕西关中皮影戏。中国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发祥地就在陕西。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各地,极盛于清代的幽燕地区。皮影是采用动物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其中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染色的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强光的照耀下,具有了韵味独特的造型和晶莹剔透的美感。皮影戏的演出设备简单,其演出流动性也很强,不论在剧场还是在广场,无论在庭院还是在厅堂内,只要架起布幕,点亮灯箱,他们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皮影人物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移步转场十分便捷。皮影戏传递的信息量大,花费又少,性价比高,很适合到德国各地去做巡回演出。

 

说到中国皮影戏,其实德国人对它也并不陌生。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曾进入欧洲莱茵河地区。蒙古骑兵闲暇之际就在军营里看皮影戏演出。这种表演艺术随着蒙古军队的征战和海陆贸易的交往向西传到波斯、土耳其和地中海沿岸各国,向东传至百济、日本,向南传至暹罗、缅甸和马来群岛。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皮影戏艺术再次传入欧洲地区。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就曾非常迷恋中国皮影戏。1774年,歌德在德国举办的展览会上把中国影戏介绍给德国民众。1781年8月28日,歌德在自己生日庆典会上,用中国皮影戏演出《米纳娃的生平》,并在同年11月24日又演出《米达斯的判断》。在歌德的影响下,很多德国戏剧专家和学者热衷于研究中国皮影戏。

 

1991年德国重新统一后,首都柏林特地成立了专演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小剧院。他们常常演出一些根据德国格林童话和丹麦安徒生童话以及欧洲古典歌剧改编的皮影戏和木偶戏。精彩的演出和动听的音乐吸引了许多喜爱看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德国儿童。我到柏林后专程拜访过这家小剧院,并邀请该院的皮影戏表演专家埃费琳·盖勒女士前来献艺。2010年11月12日,盖勒女士来中国文化中心演出了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中国故事《夜莺》。简易的舞台、美妙的演出、生动的道白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长前往观看。有了上面这些轶事做铺垫,估计德国观众接受中国皮影戏表演艺术不会成问题,但演出什么样的皮影戏节目,才能让德国观众产生共鸣还需要我们精心策划、认真选择。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高僧玄奘就是从这里出发赴西域取经,从而演化成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曾在德国上映,许多人至今谈起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仍是津津乐道。如选用《西游记》的人物做主线,把整个晚会串联起来,演出就有了灵魂。陕西民间艺术剧院皮影戏剧团的专家们也赞成这种想法,他们还建议用大型杖头木偶唐僧和孙悟空来串场,凸显西游记故事的神秘性和趣味性。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皮影戏团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剧团。但此次赴德演员的人数也是一减再减,最后压缩成了5人,伴奏乐队也改为音乐光盘。皮影戏的演出舞台、灯光源、人物造型皮影、动造型皮影以及8个大型杖头木偶全部装进了三个道具箱和两个软包内,全部重量不超过100公斤。

 

二、首演柏林,初战告捷

 

5月5日,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皮影戏团一路风尘辗转抵达柏林。5月6日,陕西省皮影团将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首场演出。当天下午5位演员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在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厅内搭起了一座皮影戏演出舞台。台框用不锈钢管连接,螺丝固定,后面挂上无影灯源和碘钨灯源,外面罩上天鹅绒的正幕和侧幕,正幕上方挂一条写着“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横幅。皮影戏的演出屏幕大约有6平方米,用白纱布做成。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网页上刚登出陕西皮影戏艺术家献艺的消息,申请报名观看的德国人就打爆了文化中心的外联电话。当天晚上演出尚未开始,德国观众已挤满了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大厅,后进来的观众只能站在两边的过道上,许多德国小孩子在大厅里跑来跑去找不到座位。我看到这个情况后急中生智生,立马让中心工作人员将楼上舞蹈教室练功用的软垫子搬下来,铺放在前排地板上,不一会上面就坐满了欢蹦乱跳的德国以及中国小朋友。晚上19时大厅里的灯光渐暗,我走上台用汉语和德语向观众们问好,并以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的名义致了个简短的欢迎辞,随后便请德籍项目经理穆岸凝女士用德语较详细地介绍了演出剧目。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陕西省民间艺术剧团的周泰女士和张航先生手执大型杖头木偶孙悟空和唐僧从幕后逶迤而出。他们和大木偶刚一亮相,就博得了德国观众的满堂喝彩。他们的诙谐对白“师傅您看,我们西天取经已来到德国首都柏林了”更是赢得了一片会意的笑声。今晚他们表演的经典传统节目《降妖马》、《猪八戒背媳妇》、《鹤与龟》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栩栩如生。银幕上的皮影人物也是局部耐看,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中国传统古老的皮影表演艺术博得了德国观众的阵阵掌声,近乎原生态的唱腔和锣鼓音乐也让他们听得怦然心动。首场演出在300多位德国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落下了帷幕。演出刚一结束,德国观众纷纷涌向后台,他们想窥察了解中国皮影戏的秘密。在工业及数字化高度发达的德国,观看和欣赏这种纯粹用双手操作的皮影戏实在是不容易。陕西皮影戏艺术家刘英英女士在后台又为德国观众做了现场展示。她出身皮影戏演出世家,自幼练得一身童子功。她用五根竹棍操纵一个皮影,左腾右挪,上下翻滚,耍的得心应手,看得德国观众眼花缭乱。她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唱、吼,脚下还要敲锣击鼓。刘英英女士的一番演示让德国观众佩服得五体投地。首场演出的成功给陕西皮影戏剧团的艺术家们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同事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兴奋。

 

5月7日是星期六,这天也是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对外开放日。2005年11月,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动工修建。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了开工仪式,并共同持铁锹锨土奠基。2008年5月,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落成并正式运营,成为向德国民众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窗口,也成为德国民众了解中国文明,并享受中国文化和艺术之魅力的平台。每年5月初,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都要选择一个周末作为对外“开放日”来庆祝自己的生日。今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开放日”设在5月7日。“开放日”活动的重头戏就是陕西皮影戏演出。今天特地安排了两场,上午是儿童专场。也许昨天成功演出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许多带着孩子的父母。11时锣鼓响起,美猴王孙悟空亮相,就惹得孩子们一片欢腾。《闹元宵》、《鹤与龟》、《白猫与老鼠》那一个个顽皮有趣的故事惹得现场的小朋友们笑倒一片。下午的演出更是出奇的好,大厅里座无虚席,欢声笑语不绝。连续三场演出,把陕西皮影艺术家们累的不行,但连续三场演出的成功又让他们充满了自信。

 

三、再演汉堡,豫园异彩

 

汉堡是德国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25年前汉堡与上海结成友好姊妹城市。2009年,上海市政府将该市老城隍庙“豫园”复制了一套赠予汉堡市。如今坐落在汉堡自然史博物馆边上的“九曲桥”成为汉堡市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艺、品尝中国佳肴的胜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通过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为陕西皮影剧团在汉堡豫园争取到了最佳的演出时间。

 

5月8日,星期日,我们早起开车接上皮影剧团就出发去汉堡。抵达汉堡豫园正值中午,午饭后皮影戏演员七手八脚就将演出舞台搭建起来。不一会汉堡的德国观众也陆续来到礼堂。在汉堡生活着许多中国侨民,今天来的中国小孩也特别多,但这些小孩子在嬉笑言谈之时说的都是德语。开演前汉堡孔子学院院长耿保生教授致欢迎词,同时他也问现场的德国观众,有谁曾看过中国皮影戏或德国皮影戏演出。百余名观众中竟无人举手回答。最后有一名德国观众站起来说,他不久前曾在汉堡电视节目里看过中国皮影戏的介绍,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就带着全家人过来了。开场戏照例是唐僧和孙悟空出来亮相。当美猴王在空中翻了个跟头又眨眼时,坐在前排的中国小孩子们就沸腾起来,小手拍的呱呱作响。看样子《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已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地域,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扎根在这些海外生活的中国孩子心中。《龟与鹤》、《两个朋友》、《闹元宵》的演出照例诙谐幽默,逗得大家直乐,掌声及叫好声连绵不断。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陈红梅女士也来豫园观看了晚上的第二场演出。她感谢陕西皮影戏艺术家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努力并高兴地告诉大家,今晚的演出非常成功,她和德国朋友看了都很激动。她还说,文化交流的作用功不可没,一场精彩演出的作用和影响力胜于无数次外事交谈。汉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耿保生教授不愧是文化人,临别前他随口拈来两段佳句称今晚的演出是“陕西奇葩皮影戏,豫园表演放异彩”。在返回柏林的路上,夜已经很深了,弯弯的上弦月高高地挂在天上,非常的清澈,非常的明亮。大家虽然都感到有些疲倦,但心情确是非常的愉快。

 

唐僧和孙悟空取经来到德国

 

四、古城献艺,渐入佳境

 

曼海姆市地处德国中部,濒临莱茵河和内卡河,有400多年的历史。2001年德国友好人士、著名的电影制片人杜尼约克先生倡议在曼海姆电视塔下的露易丝公园里修建一座中国式花园。如今这里已成为曼海姆市民休闲、赏景和品茗的好去处。曼海姆的露易丝公园占地45公顷,中国花园处在公园的东北角。花园内小戏台修建的很别致,绿檐红柱、雕梁画栋,三面回廊环抱,一面戏台临水。5月13日,当落日的余晖给这组中国建筑群抹上橙红色时,德国嘉宾们也坐满了小戏台对面的庭院。为适应今晚上流社会的活动,演出的节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陕西艺术家们把描写流行于盛唐宫廷与民间的斗鸡故事《鸡冠花红》和《闹元宵》惟妙惟肖地展示给了曼海姆的嘉宾,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鸡冠花红》里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比大唐宫廷的仪仗人物醒目,其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细致工艺都使的德国嘉宾为之惊叹。曼海姆中国花园内安装的环绕式立体音响也发挥了特效作用。虽然曼海姆嘉宾们或许根本听不懂唱词的内容,但其铿锵高昂、如诉如泣、悲喜缠绵、时缓时急的音乐旋律也确实打动了他们。曼海姆老市长诺伯特·艾格尔博士事后专门给我写信,高度赞扬陕西皮影戏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和敬业精神,并把观赏当晚的演出赞誉为在曼海姆古城享受到了来自中国古都的文化盛宴。

 

五、终场演出,再现高潮

 

弗莱贝格市地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距离法国很近。当地的德国民众虽信奉基督教,但对东方古老的文化特别感兴趣。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弗莱贝格市政府就投资兴建了这座东方花园,随后又与中方合资修建了一座中国宫殿。如今这座宫殿与花园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去年弗莱贝格市政府又投资对中国宫殿与花园进行了修缮。今年5月15日,修葺一新的中国宫殿与花园更名为“明园”,并以其独特的东方风韵迎来了八方宾客。5月15日,弗莱贝格市市长施德勒先生主持了“明园”的开幕典礼,随后德国铜管乐队吹奏起欢乐的迎宾曲。皮影戏演员们则抓紧时间在中国宫殿的二楼大厅里麻利地搭建了一座皮影戏舞台。兴许弗莱贝格市的德国观众从来没有见过中国皮影戏,不一会观众就挤满了二楼大厅,他们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等待着开场。今天出场的唐三藏知道这是在德国的最后一场演出,就命美猴王孙悟空特别给力地翻跟头,逗得前排的德国小观众直拍手叫好。告别演出的节目个个都受到了德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鹤与龟》也再次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据说这出戏最初是由湖南老艺人创作的,以动物表演细腻而闻名。陕西民间艺术剧院皮影戏团将它移植过来,配以秦腔调的伴奏音乐,别有一番滋味。该剧没有语言对白,全靠动作表现,德国观众既看得投入又看得明白,个别德国观众甚至于惊喜地拍案称绝。

 

今天最忙的可能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电视台的记者了。他们先是在大厅里拍皮影戏演出,但是很快就觉得正面拍摄不过瘾。就想到后台来拍。在征得刘英英女士的同意后,他们扛着摄影机在幕后专心致志地拍了起来。不到幕后看看,还真不知道皮影是如何操纵的。皮影戏高手一人能控制三、四个皮影人物,但大多数皮影戏人物要两个人同时操纵。演皮影大戏人物多,道具多,就要多人配合。皮影戏演员张石头个子高,演出时操纵皮影戏人物的上半身,女演员王瑾操纵皮影戏人物的腿和脚,他们步伐一致,上下一致,前后一致,使得演出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演出结束后,德国观众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围着演员们合影留念。德国小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不肯离去,有些德国小孩子还怯生生地用小手去抚摸着躺着的皮影人物,但又恐怕把它们惊醒。

 

看着渐渐散去的观众,看着演员们手捧的鲜花,大家内心感触颇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自建成之日起,即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但像这一次驱车2500多公里,送皮影戏团到德国北部、中部和西部四个城市演出还是第一次。陕西皮影戏的演出在这四个德国城市产生的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也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设想。陕西皮影戏成功巡演也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启示;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抵人心。如要搞好跨文化交流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公共外交渠道和资源,搭建更多的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今后不仅要成为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基地,还要成为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大本营,不但要组织好在柏林的文化交流活动,还要努力地把文化项交流目送出去,做的以点带面,影响全德国。

 

 

(作者系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文化部正局级文化参赞,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顾问、北京李可染画院特聘顾问、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校外特聘导师)

首页    会员风采    《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四十六)
2024-01-16 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