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七)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读懂”中国
陈海刚
时光荏苒,转眼间,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成立已经12年了。从筹备到创立,从探索实践、摸着石子过河,到建立品牌,成系列、可持续地讲好中国故事,协会的平台影响力持续不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协会成立以来,秉承这一理念,在世界的舞台上,讲述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读懂”中国。
我亲身经历了协会的创建和发展,难忘的时刻镌刻在记忆之中。
倡导公共外交理念服务国家总体外交
我担任十一届上海市政协秘书长期间,适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后。在全国,上海是第一个成立地方公共外交协会的城市,这是符合中央外交总体部署精神的。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要开展公共外交,标志着公共外交被正式提上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箎首次公开阐述公共外交。国家对公共外交的重视开始与日俱增,这也引起了市政协的注意,从那时起,创建协会就在酝酿中了。
当时,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要利用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重大契机,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市政协迅速响应,要利用上海城市优势和影响力,开展公共外交,讲好中国故事。
市政协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上海本身也是对外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比如上海有数量众多的外国政府、商务和新闻机构,有许多跨国企业总部,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侨民。上海已经与世界上59个国家的92个城市缔结友城交流关系。上海的城市地位和开放优势,使成立协会专注探索地方公共外交具备了先天的有利条件。
从十二五计划提出“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比较系统阐述了包括地方人大政协,还有社会组织等等各个方面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上海精神”,并系统性提出弘扬“上海精神”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
由此可见,开展公共外交是现阶段国际形势下我国外交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诞生。
争取各级领导关心扶持协会起步发展
筹备将近三个月,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协会之所以能顺利创建并开展工作,离不开全国政协、外交部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各有关方面的支持。
2011年2月25日,协会成立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都发来了贺信。当时,为慎重起见,我向全国政协有关领导请示:贾主席关心、重视、支持上海市政协,建议请领导为协会成立发个贺信。此后,得到了贾主席的同意。我又向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请示,建议俞正声书记也发信支持。在协会成立大会前,两位领导的支持均如期而至。
如今,来到协会的办公处,抬头便能看到以端庄正楷书写的“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名,那是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的墨迹。筹备期间以及协会成立后,我陪同十一届市政协主席、协会首任会长冯国勤等,多次赴外交部等汇报工作、走访,其中有两次印象深刻。一次是在2013年,向外交部、中央外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汇报协会工作。我记得,当时主要向杨洁篪汇报了协会起步一年多的工作情况。另一次是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期间,来上海检查会议筹备工作的时任国务委员杨洁篪专门抽出时间,在虹桥迎宾馆听取协会汇报工作并作了讲话,肯定了上海的工作。
在与领导和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的接触中,我感受到来自各部门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当时,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秦刚、中央外办副主任裘援平等,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尤其是外交部的领导认同协会工作,这些年来,始终给予我们指导、支持和关心。
时不我待趁热打铁确立工作机制
协会从筹备到成立,总共用了3个月时间。
要做的事很多,第一,要在宏观层面上,将组建协会的时机、宗旨、构想、目标、计划等,向全国政协和市委报告并获取审批意见;第二,要吃透、传达、落实领导批示精神,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两个大局出发,以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发出中国真实的声音为中心,搭建完整的协会组织架构和纵横协同的工作关系;第三,要备齐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备的所有资料,包括注册登记、《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章程》的起草、资金落实、配齐秘书处工作班子等;第四,要广泛吸纳愿意加入协会、积极参与地方公共外交的协会会员,筹备组向市政协内部发送第一批会员吸收商请函后,不到两周就有近200个单位、个人报名参加协会。
我在协会成立大会报告筹备工作时说:协会成立是天时地利人和。中央有要求,全国政协和外交部支持,上海自身努力。
协会成立后不久,我陪同冯主席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对上海市政协推进公共外交的工作非常重视,给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就开展公共外交作大会口头发言。冯国勤和伍淑清在联合发言时指出:上海世博会为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有益启示,人民政协在我国公共外交中大有作为。
那次大会发言令我记忆深刻,发言稿至今还保存在我的手机里。会前,我就发言稿修改跟大会组织者来回交流,精打细磨,发言很成功,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那是协会一次完美的亮相。
创新开拓脚踏实地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在复杂的百年大变局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其实,这就是协会最主要的任务。协会成立后,目标就是打基础、树品牌、扩影响、讲好中国故事
找准协会工作切入口。上海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当时,一般情况下,接待外国政要或友人,都会安排去“三站”:重要的外事会晤会谈在北京,看中国的历史到西安,周六周日到上海,看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上海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先讲好上海故事。上海为什么能够发展这么快,这和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密切相关。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我们讲上海的发展,必然要讲浦东开放,讲百万工人转岗再就业,百万居民动迁,讲我们现在的团结奋斗。
上海发展的故事怎么讲?当时,冯国勤主席提出要打好基础、树立品牌。我们协会搞了几个系列活动,例如,公共外交对话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研讨会等等,我们到欧洲、到美国等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访问,互换播放城市形象片,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做好系列的活动,树立品牌,才能可持续地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力推的城市形象片互换播放项目,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向外国广大民众展现上海的城市风貌,展现上海的百姓生活,在友好城市的公共媒体或社区屏幕上播放,传递共同价值,这是一种深入基层、接地气、近距离,双方都很欢迎的人文交流。
合力培养公共外交力量。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和各省市的力量扭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上海公共外交起步比较早,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公共外交是辅佐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部分,需要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借重各方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振兴公共外交事业。
前期,为了提高对公共外交的认识,我们和长三角各地的公共外交协会联手组织培训班,让大家了解公共外交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如何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外事格局服务。地方公共外交协会是社会团体,相对讲更为侧重民间,是国家外交的补充。
记得2012年,上海、温州公共外交协会第一期培训班在北戴河开班。当时,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同志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了主题为《中国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说明真实中国》的首场讲座。之后,培训班邀请了当时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授课,分别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智库高校。这些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文化建设、外交策略、新闻媒体和对外传播等不同角度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剖析,提高了学员们对公共外交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这类培训班,这些年来举办了多次,培养了一批公共外交的积极分子。
持续精心做好每项活动。协会办公室设在虹桥开发区,这里涉外单位多,有一些国家的领馆也在这里,开展交流十分方便,协会借机组织了多彩的活动。
有一次,菲律宾驻沪总领馆组织菲国大学生来上海参观,这些大学生中很多都是政府资助的。他们来了,我们安排他们参观世博会博物馆,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上海那么好,城市那么漂亮。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做了讲座。告诉他们是怎么通过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我原在市粮食局工作过,对于计划经济时的情况很熟悉,所以我就从上海过去凭粮票、油票,小菜卡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从上海市民挤公交车,到现在的地铁、高架、隧道、大桥等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从很多破旧住宅,到城市建设发展,并在发展中如何保留上海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以此讲清一个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学生们听了以后,普遍反应很惊讶。
我觉得,在推进公共外交中,存在语言是工具短板以及技巧不够。有一次,我同韩国人说到韩国冷面,“冰水泡的面,不锈钢碗不锈钢筷子,使人真正尝到冷面的滋味。”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你还可以跟韩国人说,上海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他们也肯定会感兴趣。
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但很难用别国语言习惯讲他们听得懂的中国故事。现在年轻人往往说外语很是流利,但是他们说不好中国故事。因为要说中国故事,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史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史。语言工具和故事内容不匹配,传播中国故事就有难度。这是公共外交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作者系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