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八)

白手起家,播撒公共外交种子

 

吴金兰

 

拥抱世界的种子一经播下,外交事业的花朵也必将随之开遍四方。

 

前不久,一位老同事要我为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十年发展之路撰文。作为第一届公共外交协会的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忆起亲身参与协会创办到开展工作,那些鲜活故事仍历历在目。协会的成功创办离不开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对我们工作的重视,离不开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的亲自领导,也离不开时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的倾心指导。他们中有我们的创建人,也有我们的启蒙老师、高级顾问,给予我们以全力支持。

 

鼎力支持,杨洁篪部长亲自题字

 

每每目光触及“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这几个大字,总会回想起创办之初的一段故事。我在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的筹办阶段负责各方协调、推进落实。协会筹备到一定阶段,准备挂牌时,我便想到了杨洁篪部长。许多人一提到杨部长,便会想到2021年3月,他在阿拉斯加所说“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与中国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一语震动世界。杨部长是上海人,众人皆知杨部长字写得好,但他为人低调,很少题字。在筹办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前,我在上海市外办工作,曾担任过上海市外办正局级副主任。因为接待国宾、党宾及国际友好城市等工作的需要,有幸认识了工作严谨、平易近人的外交部杨部长。

 

于是在国庆节前,我打电话拜托友人,得知杨部长刚结束访美返回国内,他听说上海要办公共外交协会,便一口答应了这件事情,我甚是感动。国庆假期杨部长顾不得休息,给我们协会连写了三张书法,他还请友人一起寄给我们,由我们挑一张喜欢的。笔酣墨饱,字字端楷,当我们打开散发着淡淡的,儒雅的香味的墨宝,大家都十分喜欢和兴奋。杨部长没有题自己的名字,他的书法,一如他的人品一样,谦逊,低调,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杨部长对上海公共外交工作的支持。

 

友好城市,公共外交新风劲吹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成立于2011年2月。但成立协会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世博会开展之前——2009年。在2009年5月,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率上海市政协代表团访问土耳其等国家,我在市外办负责分管国际友好城市等工作,随同领导一起出访。友好城市是世界各有关城市之间开展友好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当时上海共有70多个国际友好城市。迪拜是上海国际友好城市之一,为了加强国际交流,他们还建了座国际友好城市公园。冯国勤主席也代表上海向迪拜的这座公园赠送了一座纪念雕像——“魅力上海”。

 

活动期间,我向冯主席谈起了上海要建立友好城市联合会的想法。冯主席当即对我说:“最近,全国政协建议各地建立公共外交协会,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去组织一班人,把上海的公共外交协会搞起来,我全力支持你们。”说实话,我们即使从事外事工作几十年,对国家外交、城市外交、地方民间外交还算比较熟悉,但在公共外交领域,却犹如一张白纸。冯主席强调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嘱托我们要全力以赴,将公共外交工作抓起来,争取在全国率先成立公共外交协会。回上海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干了起来。

 

白手起家,八方支援绘就蓝图

 

我们率先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上海也是全国第一座拥有公共外交协会的城市。 

 

创办初期可谓困难重重。我们当时缺人才、缺资金、缺办公场地,也十分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怎么办?冯主席说,我们要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把事情做成功,作为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的创建人,他每件事都亲自指导、亲历亲为,我在其中负责牵头协调和具体项目的推动落实,和政协外委会的几个同志一起紧锣密鼓,“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家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光亮,总会有希望。

 

从办公用房说起,我们先后搬了三个地方。协会现在坐落于虹桥娄山关路上的商务楼里,有一整层楼面。但刚开始的时候是市政协给我们的一间办公室。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冯主席自己出面与和绿地集团联系,绿地集团向我们支持了海外滩绿地大厦中的几间办公室,免去了房租,只需支付水电等费用。整个办公区有小半层楼面,办公室、会议室等都有了。几年后,随着协会工作的发展,办公室的空间也日渐不足。冯主席又帮我们协调,最后虹桥开发集团的一层楼面作为协会的新办公室。

 

创办初期,经费也是一个未竟之问。开办之初,我们依靠的是每年市政协划拨的几十万元经费。但若要举办大型活动,经费往往捉襟见肘。正当我们困难时,由由集团、上海电信集团、上汽集团等伸出了援手,他们都十分支持协会开展工作,并给予了无私的支持。由由集团表示,如果协会需要召开大会、论坛,我们提供免费会场;上汽集团还支持了协会两辆工作车,便于开展工作。

 

成立初期,我们紧紧依靠市政协外委会、外事处的丁欢欢、王军玮处长等和市外办搞友城工作的颜艳秋、张梅珍处长等同志集思广益开展工作,后来又邀请了原市外办主任助理孙为民参与其中。缺乏经验,我就带领团队去市华侨基金会取经,学习他们的各项办公制度,例如政治学习、办公会、财务制度等等。当时我们也没有会计人员,是上海外事服务中心把他们的会计借给我们,为我们义务兼职了好几年。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中流击水、砥砺向前。

 

理念为先,赵启正主任步步启蒙

 

物质条件决定协会成型,而理念是决定协会运转的核心,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整个协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我们的高度和未来。在理念这方面,时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们的高级顾问。赵启正主任在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就分管过外事工作,后来还担任过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和新闻发言人,他拥有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还曾专门著书《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等,对公共外交进行了详细论述。 

 

当时,我们对公共外交所知甚少。赵主任逢会必讲,在协会办公会上讲,在政协大会上讲,在协会全体会上讲,他以自身极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和生动详实的外交故事,不厌其烦地反复演讲。讲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讲协会的方法和艺术,使我们对公共外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搞公共外交的积极性,增强了搞好协会工作的信心。

 

创建品牌,上海公共外交事业欣欣向荣

 

如何搞好公共外交,将本国的文化内涵向外“延伸”,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故事?作为我们协会首先要创立品牌。对于创什么品牌、如何创品牌,我召集大家开展讨论,“脑洞大开”,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我建议创办“大使对话会”,因我在市外办工作多年,和大使来往较为密切。无论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大使,他们以自己的人脉、专业,成为沟通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公众的桥梁,也是促进全世界共识和交流的人才宝库。

 

2012年2月15日,第一届“大使系列对话会”活动举行。当日盛况空前,部分我国前资深驻外大使应邀与沪上100多名企业家代表、政协委员、协会会员等汇聚一堂,大家就“‘走出去’与转型发展”专题交流探讨。大使们在会上提供了许多信息和建议,比如,“走出去”的机会还多吗?当地有没有投资和盈利潜力?如何趋利避害?企业会面临着哪些治安和非传统方面的安全风险?“大使对话会”的主题都紧紧围绕中国外交,紧紧围绕企业“走出去”。当时,企业“走出去”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是上海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促进合作、共同发展,需要集思广益,而驻外多年的大使们有着十分宝贵的切身经验、人脉资源,使大家获益良多。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对话会是大使和企业沟通的专场,我们请来吴建民等驻欧美及非洲有关国家的前大使。有很多企业董事长参与交流,有来自国企的,也有来自民营企业的。他们交流得十分热烈。企业到非洲投资,初来乍到,对当地吸引投资的政策、注意事项等都不太了解。其中有一位驻非洲国家的大使就提出了切实而中肯的建议,让他们先和当地民众搞好关系,关心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可中国朋友的热心帮助,从而慢慢接受中国企业。

 

“大使对话会”连续开了十届,保持了年年不断,名气越来越响,随着形势发展,“大使对话会”逐步演变成为“公共外交对话会”。由此,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也被上海市社团组织评为品牌社团。

 

除了“大使系列对话会”,我们协会和上海市新闻办携手合作,创建了第二个品牌——“城市形象片海外互换播映”项目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2013年3月21日上午,上海代表团在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同芝加哥市政府签署了“交换播映城市形象片”的备忘录。我和时任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和芝加哥市副市长安吉尔森、驻芝加哥总领事杨国强等一起见证了这一时刻。上海的城市形象片即日起在休斯敦的电子大屏幕、城市公共电视台和主流网站上播映,而休斯敦的城市形象片也即日起在上海市中心的户外大屏幕、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和上海东方网、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网上播映。在当时,“城市形象片海外互换播映”开创了国际城市间合作交流的新模式。

 

我仍记得休斯顿民众看完形象片后由衷感叹,“上海,这个姚明生活的城市,竟然那么美好!”参加活动的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许尔文更表示愿意将这一公共外交的新模式推广到美国其他一些城市,向我们的品牌推广传递积极信号,也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城市形象片极佳的宣传效果。为了推进公共外交工作,扩大公共外交的影响,我们还聘请著名篮球明星姚明为协会的荣誉大使,充分发挥了名人效应。

 

要传播公共外交知识,经验和资料的积累也必然少不了。我们协会连续出了三本书籍——《魅力上海》《活力上海》《动力上海》,这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三个品牌。政协的平台上,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有各方面专家、学者,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开展着公共外交。他们努力探索、有效实践,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我们发动政协委员和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员,包括区县社会各界人士撰写文章,展现他们在公共外交方面的风采。这三本书,记录了他们开展公共外交的宝贵经验,对未来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性作用。

 

我也撰写了一篇关于如何通过友好城市渠道,做好城市外交的文章。当时我们与友好城市开展了许多双向互动的项目如“上海汉堡欧亚新丝路自驾探险”活动,全程16000公里,途径10多个国家60多个城市,最后抵达汉堡。一路上传播、宣传上海,传播友谊,让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在这一程“友谊之旅”中,我们用这种生动的方式,让上海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上海。

 

现在,我已不在公共外交协会多年,但仍一直关注着上海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些年来,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立足于自身特点,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延续和拓展上海世博会的对外交往成果,传播和推动公共外交,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合作,为更好地向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和上海的形象,为中国和上海的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贡献了积极的力量。我为此而感到无比欣喜。一方面,我很高兴能够看到协会工作欣欣向荣、一片向好;同时作为一名初期创业者,能见证上海公共外交事业的诞生、发展、繁荣,我倍感荣幸和自豪。衷心祝愿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越办越好,上海的公共外交故事能够越“说”越精彩。

 

 

(作者系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正局级副主任,11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原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

首页    会员风采    《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八)
2023-09-22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