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十)
骑行上海·阅读建筑
李文辉
2021年的上海市两会期间,我遇到了市政协体育界委员、上海电视台五星体育频道的负责人李培红女士,我们聊到了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开展公共外交的可能性。
我一直认为,体育作为促进不同人群和文明之间对话及理解的有效途径,应该在新时期的公共外交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向李培红委员介绍了公共外交理念和之前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所举办的活动后,我们一拍即合,当下即达成了合作举办活动的意向。
体育无国界,体育运动交流障碍少,以体育为媒介的对外交往活动往往是公共外交中极具活力、魅力和吸引力的内容,但是单纯地开展一次体育活动,可能留给参与者的印象没有那么独特和深刻。而城市形象与公共外交的深层共性是文化性。文化是密切两者关系的“黏合剂”。如果我们能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体育与文化两个主题的相互呼应,采用沉浸式体验、柔性传播的新模式,那么传播效果就有可能会放大。
再看,建筑是文化的沉淀。上海汇集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众多元素融合衍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建筑文化”,如果将体育运动和阅读建筑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想法,而骑行这种方式在各国尤其欧美人中较为流行,于是我们最终把活动名称定为“骑行上海 阅读建筑”·在沪外国友人端午体验活动,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端午佳节的民俗,在骑行路线选择、活动内容中又分别加上了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学包粽子相关内容。周汉民会长亲自选择确定了骑行路线。
当天,包括上海海港足球队主教练、克罗地亚人莱科,上海申花足球队队员、“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人莫雷诺在内的沪上知名外籍体育明星,以及来自丹麦、瑞典、德国、法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参加了活动。
6月14日,正是端午佳节,外籍友人们首先来到位于虹口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了解“上海方舟”的来历和上海文化“海纳百川”的国际主义传统。面对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个个历史故事,我记得瑞典人、璞玉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孔翔飞有感而发“上海永远是一座友好之城”,他看到当时的犹太难民,在限定居住区内贫病交加,但这些难民的邻居,那些生活本不轻松的中国人却屡次向他们伸出友谊的双手,与他们共度难关,不禁感叹“是中国人的热心和善良点亮了犹太难民的希望”。
途经北外滩骑行至“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外籍友人们又听取专业人士讲述“八百壮士”的战斗故事以及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不屈抗争史。此时,正处黄梅雨季的申城,天空飘来一阵瓢泼大雨。雨水让现场更为肃穆,或许这正是“泪飞顿作倾盆雨”。用骑行队伍中的上海海港足球队主教练、克罗地亚人莱科的话来说:“我了解这段历史,但今天来到现场,又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在雨水中,骑行队伍再度启程,骑行至思南公馆。在这处“潮流”与“红色”兼容的申城新地标,外国友人们停下骑行的脚步,细细探究思南公馆和周公馆的历史。我们邀请来了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厂厂长、广式点心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首席点心师沈全华为大家介绍端午民俗文化,教授包粽子技艺,展示端午文化。活动现场不少人都问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可见他们对中国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对于马来西亚人、北京崔克自行车经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伟端来说,活动当天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的名字中有个‘端午’的‘端’字,因为他恰好出生在‘端午节’,在马来西亚他们也过‘端午’,所以他奶奶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同时,他又是一位疯狂的骑行爱好者,我想今天这场活动一定能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大家一面听,一面努力卷起粽叶,塞入糯米和赤豆,再用一根白线有模有样地捆扎起来。稍显陌生的历史名词,丝毫没有阻碍外籍友人感受浓缩在粽子中的爱国情怀。丹麦人、雅可丽玫(上海)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监安小菲感叹道“原来小小的粽子背后,竟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骑行参与者,上海久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国际区域美国籍执行总监吕华勇也说,“这绝对是一次深度学习之旅。”从1997年定居上海开始,吕华勇先生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一直致力于上海体育赛事行业的发展,并于2005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白玉兰荣誉奖”。吕华勇的女儿阿莎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自称“青浦人”的阿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阿莎说。“从小就知道端午节,也喜欢吃粽子,但包粽子还是头一回,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到非常兴奋。”
当骑行者聚集到中共一大纪念馆,感受上海的百年变化时,原本我们预想,他们可能对代表红色文化的一大纪念馆不“感冒”,但是活动当天,外籍友人在纪念馆内却参观停留了很长时间。就像彼时效力于上海申花队的哥伦比亚外援莫雷诺所说,“到上海很多年了,我亲眼目睹了上海的变化,通过这次参观,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很高兴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我想这就是我们举办活动的效果所在,不在于推销自己的理念,而是让外籍朋友们去切身感受和体验。
我认为,通过公共外交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培育知华友华、知沪友沪力量,说明中国和上海的真实情况,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尤为重要。而在公共外交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文化优势,也不能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影响力,这样就会在吸引一部分人的同时疏远了另一批人。类似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进行柔性对外宣传,让外籍友人通过这样的互动体验感受中国和上海的文化,也许更能让效果见地。
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共外交活动取得积极效果,这次活动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叠加外籍体育明星们自身的流量效应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反响,远超我们事先预想。其中,上海电视台五星体育频道、上海凤凰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就如周汉民会长所言,公共外交在“大变局”中大有可为,在外交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骑行上海 阅读建筑”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启示,就是要顺应新形势,开辟新渠道、挖掘新潜力,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公共外交多元性、广泛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外交的潜能。
(作者系第13届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