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四十一)

文化自信是做好公共外交的基础

 

吴海龙

 

这次的题目是“文化自信和公共外交”,我想就此谈谈我的看法,讲讲我所经历过的一些公共外交故事。文化自信是做好公共外交的基础,也是前提。而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和理论的自信。没有这3个自信,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再怎么样都自信不起来。试想,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心都不足,那你怎么去做外国人的工作,怎么让他们认可我们、理解我们、接受我们呢?

 

外界对我们赞扬、敬佩、认可有之,但是误解、猜疑、甚至抹黑也不少。正可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因此,需要我们在关键的时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和鲜活的中国。让人们辩明是非、以正视听、引领导向,树立我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营造一个良好、友善的外部环境,这是我们目前公共外交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外交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倡议、新的方案和新的举措。这些都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公共外交需要向国际上的媒体、智库、民众讲清楚说明白我们的意图、想法、考虑、打算,以增进外界对我们的了解、理解和认可。开展公共外交要找准切入点,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文化。文化能把人连在一起,让人心心相通。从文化上最容易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最容易跨越意识形态分歧,最容易进行沟通和交流。

 

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外国人。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已然“天下谁人不识君”,其实真正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一知半解。我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时曾做过调查,欧盟议会有700多名议员,来过中国的不足1/3,多数议员对中国并不了解。

 

我在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协会会长期间,曾接待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媒体代表团,他们中多数人都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们走访了中国多个省市后告诉我,原来对中国“不那么好”的印象是误解,现在觉得中国是令人敬佩的国家。公共外交重点应该放在对于我们不太了解,甚至有误解或偏见的人身上。

 

中国的公共外交应该说任务很重,在促进对外交流和民众沟通方面有时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公共外交需要明确做工作的对象,对知华、友华的人群,我们的情况和政策他们还是了解和理解的。但我觉得,公共外交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我们不太了解,甚至有误解和偏见的这些人身上,这部分人我觉得占多数。如果我们方法得当,思路对头,有些人还是可以被争取和转化的。

 

讲好中国故事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但是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是公共外交的难点。我们有时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和话语体系向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但常常让对方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甚至产生误解。尽管我们自己也讲,一定要用外界听得懂的语言去讲中国故事,但我们有时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是外界听的懂的语言?什么是外界能够接受的思维?这就是症结所在。

 

其实,我们讲述的内容如果能做到客观、真实,少一些大话、套话、空话;语言表达能做到浅显、平实,少一些对概念的玩弄和排比,一般还是能让外界的人听明白的。有部纪录片叫《浙江故事》,这个纪录片记录了在浙江行走的30多天。这个片子没有大话、没有空话,更没有大人物、大场面,有的都是实话实说,讲的是浙江的丝绸、茶叶、中药、太极,走的地方是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8次去视察的丽水,4次去过的下姜村。这些地点用影视的方式串起来,能使观众对浙江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义乌,可以看到中欧班列,从中欧班列,可以看到中国与欧洲经贸关系的联系,从而感受到“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的意义。从丽水,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发展所做的探索和实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浙江故事》为我们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我们在座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个片子,这是中宣部花了很大的功夫,安排一对英国夫妇到浙江去徒步旅行,让他们讲述一路的所见所闻。很容易看的懂,也很容易引人入胜。如果你讲空话大话就没有人听了。

 

搞好公共外交,人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要有一大批会搞公共外交的人,既要了解中国又要了解外国,既要懂政策又要有专业,中文好外文也要好。坦率地说,这方面人才目前是远远不足的,与我们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与中国走向世界的要求很不相符。现在世界上每年都要举行许多论坛,几乎每个论坛都会谈到中国,但是很多时候,中国自己都是“失声”、缺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派不出合适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参会阐明中国的想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会宣传、懂传播、能交流沟通的人才,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需要。公共外交要丰富交流和传播的手段,综合应用各种传播载体、传播平台和传播产品,创新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调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非政府,以及各组织各领域各专业力量,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自信和公共外交对话会” ,2019年11月26日。作者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首页    会员风采    《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连载四十一)
2023-12-29 10:22